《大乘起信论》界诠法师 宣讲(99)


《大乘起信论》讲记



【此体用熏习,分别复有二种,云何为二?一者、未相应,谓凡夫、二乘、初发意菩萨等,以意、意识熏习,依信力故而修行。未得无分别心,与体相应故;未得自在业修行,与用相应故。】


“此体用熏习”,这是体用熏习。我们上面是讲体和用,体相熏习如何?用熏习如何?现在总结起来,这两者的体相熏习,分别又有两种,底下无非是从浅深的位次来说相应和不相应。


“一者、未相应,谓凡夫、二乘、初发意菩萨等”。我们上面有相应不相应,一个所谓相应,他有差别相相应,那么浑然一体这无差别,又不能那么理解未相应。我们现在所谓修行,凡夫修行未相应,这种是未与理相应。指的什么呢?凡夫二乘乃至初发意菩萨,这里包括三贤位,就是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,都是属于初发意菩萨,当然尤其指的是十住菩萨了。


那么“以意、意识熏习”,你看还是从虚妄分别开始入手。意是意识,底下那个意识就是五种意识,还有印象吧?五种意识:业识、转识、现识、智识、相续识,这叫五意识。意思说都离不开我们的意识,也就是这个都离不开我们的种种分别。


“依信力故而能修行”,所以说凡夫所缘的境,还是从虚妄分别开始。念佛也好,参禅也好,所修的法门你都要从什么呢?从虚妄分别开始,因为真性没见着嘛,你必须要见到真性,登初欢喜地才能见到本性。见道,所以他依此修道,但是见道之前他必须要修,修才能够见,你不修也见不了道,然后修修修,真正见道。


就像我们去某个地方,说找个门,我们说这是门外汉,你先要找门,找到门了,才叫门外汉,你门都没摸着,还不能成为门外汉。我们现在在摸,摸摸,门摸着了,然后想办法从那个地方进去,进去以后门打开才能看见。修行要经过这么一个过程,所以说先是从这样意识修行。


第一种情况说“未得无分别心,与体相应故”,我们还不能得到那个分别心,与体还不能相应,要这样理解。我们还有分别心。有分别心就与无明杂染还是相应的。


第二种情况呢?“未得自在业修行,与用相应故”。我们修行还得要有时间,还要运心去对治烦恼,这么一个未得自在业,不能随意的,我想修行就能够修行。说环境干扰,你没办法,不能自在。你一边打坐,有人拿个东西在那敲击,哐哐的敲,你就没办法。打墙那个电钻嘟嘟嘟响,你能坐得下去吗?不能,不能自在业。我们要有一定的选择环境、道场、道友等增上缘,不能自在业,所以还不能“与用相应”。


我们与用还不能相应,怎么讲呢?我们在打坐的时候挺好,在念佛堂念得也挺好,在禅堂坐得挺好,你一出来就不一定了,你就不能够运用自在,很难相应。在禅堂好,你出来了就没办法。我们这功夫还没连成片,所以说我们现在还不能相应。


一直都在定中,你哪怕二十四小时都在定中,我睡觉在定中,吃饭也在定中,上厕所也在定中,这就没问题了,你生死多多少少能够有点边。


“未得自在业修行”,还得要有个选择,然后在修的时候跟不修的时候,能不能用得上?还不行,这个是叫做“未相应”。


……下回待续






阅读原文